您的位置:首 页 >>>>信息内容

关于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信息来源:会务处    被阅览数:1930次   发布人:安徽人大网   发布日期:2022-06-10

 


关于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25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  张红文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会议要求,现将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工作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条例,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不断强化科技政策支撑、完善科技计划、优化转化生态,推动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我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75.6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4.55亿元,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居全国第9位(2020年第14位),为历年最好位次,连续五年实现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进大于出”,总体上扭转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今年1-3月,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4.07亿元,同比增长107.2%,特别是吸纳省外技术合同成交额107亿元、占比52.4%,高于去年同期15.3个百分点。


(一)支撑成果转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2017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在郑栅洁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下,《安徽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行动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会议审定并即将印发。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全部下放到高校、科研院所。健全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出台一系列“松绑+激励”政策措施。


(二)支撑成果转化的科技计划体系逐步成型。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把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作为立项、验收的重要依据。2019年开始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加速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2020在全国率先整合“三首”政策,三年来财政奖补经费约8.1亿元,培育“三首产品”988项,撬动企业约220亿元的研发投入,实现约400亿元的市场销售,扶持壮大了皖仪科技等一批企业,培育发展了一批尖端产品。2021年以来依托科大讯飞等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落实成果转化的财政奖补政策,支持省内高校院所在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7000多项、合计1.5亿元;支持省内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实施转化项目近1000项、合计1.15亿元。


(三)支撑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省科技、发改、经信、教育等部门建设创新平台共325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70家),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的科技创新基地网络。2018年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单位通过成果转化设立了中科类脑、天港免疫、中科莘阳等200余家创新型企业,其中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突破超导磁体关键技术,成立中科离子公司;依托稳态强磁场装置突破靶向小分子药物关键技术,成立中科普瑞昇公司;依托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突破衍射光学技术,成立中科光栅公司等。


(四)支撑成果转化的落地承接体系基本形成。2014年以来,采用“科技团队+成果转化+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扶持3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省级财政投入12.63亿元,带动地方及社会投入80余亿元孵化出恒烁半导体等一批上市企业,芯微装成为中国光刻第一股。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2021年,25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当年在孵企业及团队3357个,营业收入43.8亿元;13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在孵企业数4179家,营业收入203.6亿元。建设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合肥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1085家,包括主板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


(五)支撑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功获批,联合沪苏浙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扎实推进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快芜湖、蚌埠、马鞍山、亳州等分市场建设。安徽创新馆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合肥、芜湖两地技术类交易场所完成整合。启用安徽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系统和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系统。


(六)支撑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健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确定安徽大学等5所省属高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科技金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末,我省银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企业贷款5146亿元,同比增长48.09%,普惠型科创小微企业贷款增长63.6%,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目前,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13只子基金,投资金额8.85亿元。合肥科创金融发展较快,市县两级天使基金总规模13.46亿元,今年刚成立5亿元种子基金。率先在全国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努力建立开发性金融科技贷款、商业银行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重要品牌活动。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在肯定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特别在“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等层面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转化体制机制有障碍。在管理体制上,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发改、教育、科技、经信部门,资源比较分散,工作协同不够、合力不强。同时,还存在审批备案、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等障碍。在转化机制上,存在科研攻关中企业参与不够、考核评价中成果转化导向不突出、权属改革中尽职免责导向不到位等问题。


(二)转化主体少活力。部分企业主动创新意愿不高,有的企业家存在“小进即满”心理,对科技成果转化更希望“短平快”,缺乏长远规划;有的需求模糊,简单寄希望于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导致无法精准对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多,2020全省有研发机构、有创新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分别为30.4%63.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639.4亿元,约为江苏的1/4、浙江的1/2


(三)中试孵化有短板。我省专业从事中试熟化的机构稀缺,全省3000多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中,几乎没有进行成果中试熟化的平台,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难。新型研发机构总体质量不高,中试孵化功能不突出,支撑带动作用不强。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偏少、服务能力不高,对应用场景驱动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对接交易欠通畅。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少且服务能力较弱。科技成果对接不畅,覆盖全省、链接国内外的技术对接网络尚未建立。省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股权处置难。省内科技成果挂牌交易、竞价拍卖还不活跃。


(五)科技金融缺支撑。金融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少、产品少、贷款少。科创资本不够活跃,天使基金结构不完善,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投小投早”意愿不强,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难以获得基金投资等多种金融支持。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落实《安徽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强化工业互联网思维,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线,以育强创新主体和转化主体为两翼托举,以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科技金融为三柱支撑,努力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瞄准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矛盾,重构或构建五大体制机制。


一是重构成果转化评价与考核制度。构建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开展科研开发,对高校院所承担横向课题可视同省级重点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行单项考核,将财政支持经费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挂钩。在高校试点开展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制定企业和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双向兼职取酬管理试行办法。


二是重构新型科研攻关体制。以企业科技人员为主导,开展产业技术趋势预测,采取“揭榜挂帅”、立“军令状”方式开展攻关。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针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所属机构领衔青年科学家,省级层面建立稳定科研经费支持机制。


三是构建赋权与尽职免责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授权高校院所办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转让、无偿划转或者对外投资等管理事项;健全审计、监督、检查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


四是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贯通机制。建立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任务清单、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任务清单。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方式,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商业应用。


五是构建成果转移转化供需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搭建省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科大硅谷”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强化全球资源汇聚链接。完善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学科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合作机制,提升建设质量。


(二)瞄准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能力不强问题,系统实施五大专项行动。


一是开展创新平台共建专项行动。整合省内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优势力量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校院所与各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产业技术研究院。谋划建设省产院。


二是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专项行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争取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制”试点,每年从高校院所和数字化领军企业等选派不少于100名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规范化培育工程,提高上市公司比重。


三是开展科技成果中试孵化扩容专项行动。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10个以上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批通用性或行业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启动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常态化发布重大应用场景需求清单。


四是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交易提质专项行动。高水平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本科高校等全面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技术转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评审试点。每年依据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省内落地的技术交易数量、成交额等指标开展排名。


五是开展金融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增效专项行动。做好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支持商业银行等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或科技支行。加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市场化组建资本学院,建立天使投资基金群。


(三)瞄准管理薄弱问题,夯实基础工作。建立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动态发布全省和各市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和典型案例的宣传。


今后,我们将按照省委统一部署,落实郑栅洁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要求,在省人大的指导与监督下,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以扭住不放的定力、一抓到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创新安徽建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代表和同志们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恳请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完善措施。


 





 


 


 


 


 

二〇二二年六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