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好新闻作品 > 详情

让天更蓝地更绿

让天更蓝地更绿

文图\本刊记者  薛晨

 

 

    垃圾分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如何?109日至11日,省人大城建环资委负责人率省“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组赴宿州、淮北市,围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开展宣传采访活动。两地在垃圾分类和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的许多举措尤其是创新做法令记者眼前一亮。

 

 

垃圾分类: 从宣传发动到启动实施

 

     垃圾分类制度关系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当前,各地纷纷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宣传妙招  深得民心

 

    持续强化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群众思想认识并逐步做到“从我做起”,可谓垃圾分类工作的“起步阶段”。

    在宿州市银河广场,两个以天蓝色为主色调的垃圾分类体验馆分外引人注意。“这是用两个废弃的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在将外立面‘装饰’得清新活泼的同时,更注重内部功能:一个是科普区,展示垃圾分类过程,寓教于乐,另一个则是实践区,注重参与和体验。”工作人员介绍说。走进科普区展馆,“垃圾为什么分”“垃圾怎么分”“垃圾去哪儿了”……“墙壁”上的文字介绍和卡通形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体验区则展示了该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果——几件由垃圾经过加工制成的环保作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设置了垃圾分类小游戏,让参观者在游戏互动中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据介绍,该体验馆自618日建成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者1万余人次,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3000余份,赠送垃圾分类志愿者纪念章3000多个、志愿者T500件。

    家住市区两淮融景苑小区的64岁老人晋宗利来到这里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垃圾分类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在这里掌握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后,我要带头去做。”

    在宿州市利港锦绣江南小区的广场上,志愿者们在这里发放宣传单,引导群众知晓垃圾分类“四分法”。他们身后一排智能垃圾分类投放柜成为小区居民的“献宝地”。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手持积分卡刷卡后,将一摞硬纸板投放在写有“纸张”的柜子里,经过自动称重,她获得了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自动购物机上换成物品。目前,我们已经发放了1200多张垃圾分类积分卡,垃圾分类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社区志愿者马玲说。

    不仅在城市,在农村的许多地方也开始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记者来到淮北市杜集区任庄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我们引导农户先把垃圾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放在自家垃圾桶。对于正确分类的,每天专职保洁员将垃圾收走,并发放一个兑换卡,对于分类不正确的则不收走垃圾,也不给予兑换卡。”一名村委会成员介绍说,该村开设了名为 “劳动美”的公益超市,用兑换卡换取实物,进而鼓励村民分类投放垃圾。记者看到了印制在一张红色纸张上的“兑换奖励制度”,将兑换细节写得清清楚楚。“一个兑换卡相当于0.5元,我已经攒了30多个,可以换些小物品了。”村民徐青芳说。

除了这种“垃圾分类+商超”形式,各地还创设了许多垃圾分类的全新激励模式。例如“垃圾分类+互联网”模式:淮北市在市区华松御等小区设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使用者用微信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点击垃圾分类项,相应的垃圾箱门就会自动打开,不仅提高了生活垃圾投放准确率,也让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持续“保鲜”。濉溪县王堰村创造了“垃圾分类+桶管家”模式,该村结合“美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配备6名“桶管家”,每日通过开袋检查、实名登记、张榜公示、督促整改等方式,督促居民垃圾分类。目前,该村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已升至95%,精准投放率达90%

 

变害为宝  利国利民

 

    记者在宿州和淮北市采访时了解到,在各地宣传妙招迭出,垃圾分类理念已渐入人心的同时,垃圾分类的实施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1010日,在宿州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的4楼,施工人员正在操控台操作,在他面前巨大的玻璃墙外,是从一楼到顶层的立体垃圾场。随着他转拉杆、摁电钮,垃圾场中的机械吊臂抓起垃圾投至焚烧炉,实现垃圾焚烧发电。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忠玉介绍说,该公司每日能够焚烧600吨垃圾实现发电,炉渣可以作为建路材料使用,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垃圾发电已成为当前处理垃圾的重要方式,在淮北市同样如此。“淮北市生活垃圾焚烧二期项目基本建设已经完工。”“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该工程现场,工程总指挥刘敏说,该项目投资总额为10亿元,项目分期实施,一期建成后年处理生活垃圾约53万吨,年发电量约2.4亿度,“目前一号锅炉正在紧张调试,等通过验收后就能正式运行并网发电。”

    “餐厨垃圾”是垃圾“四分法”中的一类,如何处理这类垃圾呢?淮北国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处理餐厨垃圾的企业。在公司的展厅里,放着黑水虻干虫、粗油脂、营养土等餐厨垃圾处理的衍生品。“餐厨垃圾经过高温蒸煮、分离等程序,生成生物柴油、沼气以及废渣,都能实现再利用。如废渣可以喂养黑水虻,黑水虻干虫及黑水虻粪便能用于养鸡或肥料。”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兆力说,公司每天可以处理120吨左右的餐厨垃圾,“但是目前‘原料’不足,导致处理量不够,形成不了规模生产效益。”

    宿州市相关部门也将餐厨垃圾处理纳入工作计划。市城管局副局长李良臣告诉记者,该市去年9月底完成了市区2200余户餐饮服务业的核查摸底工作,6台餐厨垃圾收运车已投入使用,每日集中收运量达60吨。“当前,正在积极推进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处置中心项目建设,设计规模为每日处理餐厨废弃物200吨、市政污泥200吨、粪便5吨、园林垃圾5吨。”

    省人大城建委负责人表示,随着一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处理,原来无处堆放的垃圾成为“原料”,这将能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大气污染防治: 从技术改造到科技“点穴”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朝着深层次、系统化方向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已从单纯的“关停限”向充分发挥科技力量转变。

 

技术改造  力减污染

 

    “我公司2016年起投资8000万元,对两台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在国电宿州第二热电公司,环保主管钱勇介绍说,“目前环保设施运行稳定,与改造前相比,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54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421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91吨,减排效果显著。”记者现场了解到,该公司还对两个煤场建设了封闭大棚、对卸煤车间和脱硫石子料场进行封闭、对早已停止使用的灰场进行覆土、绿化,有效防止了扬尘污染。

    “江淮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集镇曹吴杨非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离开公路穿过十几米的绿地来到山脚,仰望山体,可以明显地看到,被开采过的山体全是裸露岩石,而旁边未被开采的则覆满植物。宿州市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刚才走过的绿地,即从公路到山脚的十几米空地,原来全是渣石,现在经过整理并进行了绿化。下一步,将根据山坡形状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绿化方案。”

记者在淮北矿业相山水泥公司看到,地面上洒了水,厂房之外都是绿地。“相山水泥公司一改往日脏乱差形象,正在打造成花园式工厂、绿色工厂。”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在广泛开展小改小革、技术创新活动外,最近投资5000万元对3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现已完成改造和初步调试,目前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大幅降低,低于排放标准,每年可减排粉尘170吨、二氧化硫150吨、氮氧化物1400吨。在逐步完善环保设施的同时,该公司还大力开展绿化厂区活动,并加强废水污水循环利用、回收使用固废,助推企业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科技支撑  效果更强

 

    1010日下午近3时,记者来到宿州市生态环境局多功能厅,在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各监测点空气质量的实时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展示了刚刚对碧桂园二期工地的处理情况:“当时图标显示为黄色,表示空气质量超标,发现这个点的PM2.5数据为341。点击工地高点瞭望监控,立刻传来实时高清图像,可以发现现场施工扬尘很大。我们立即将这一截图发到宿州市大气污染巡查群,不到20分钟,地面人员就赶到施工现场进行处理。经过约谈,要求工地立刻停止施工,经过大概十几分钟暂停施工,现在数据是186,慢慢往下降。”

    空气质量好不好?如何精准发现污染源?仅凭肉眼观察是不权威的,要靠数据说话。宿州市建立的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控平台、高点瞭望监控平台,除了针对工地,对于企业、道路、餐饮聚集区等同样具有监测功能。工作人员找出对黑烟车的监控记录,从大屏幕上明显能看出,一辆货车行进时排气管里排出黑烟,屏幕画面被黑色“污染”:“尾气是黑烟,明显是黄标车,污染空气。自101日以来,共发现10辆黑烟车,每辆车都拍了4张图片,传至交警部门,进行处理。”

    宿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玉清兴奋地说:“大数据为大气污染防治插上科技翅膀。之前如果发现一个问题,需要两三天时间对它进行监管,有了这套数据,能够迅速将问题发送给地面巡查群、微站点,微站点人员能够立即到位,对问题进行处理。”

    据了解,宿州市分五年投入3250万元建立了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控平台、高点瞭望监控平台,对于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处理流程机制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大气110”。此外,该市投资1600多万元与中国环境科学院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服务协议,涵盖污染物分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评估及修订、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等各项内容。投入145万元购置了激光雷达系统,通过激光雷达进行24小时扫描,为精准治污、靶向攻坚提供科学依据,织就大气污染防治的“天罗地网”。

    科技翅膀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带来实效。李玉清说:“截至108日,宿州市主要污染物PM2.5累计浓度为每立方米45.5微克,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下降幅度全省排名第一。”

    与宿州市一样,淮北市同样利用高科技治理环境问题。为提高区域环境监管能力,淮北市为行驶在大街小巷的50辆出租车安装车载监测设备,对市内主城区道路颗粒物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综合分析每辆出租车“采集”的数据,能够绘制一个精细的大气污染云图,出租车已成为治霾的流动的“眼睛”。自2018年起,淮北市投入2200多万元建立了大气网格化监管监测平台。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对“天、地、空”进行立体网络监测,目前,淮北市已经可以准确、高效、科学找到大气污染“病灶”,并高效整合辖区内执法力量,实施“点穴式”打击清除。

    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禹雷高兴地介绍成果:“自监测平台建设以来,共排查大气事件5864件,其中良好事件1459件,下发事件4225件,办结率达到了91.74%。去年秋冬季以来,网格化监测监管给我们在精准治污上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也是我们实行天通报、周调度、月考核的数据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管控都得到了很好提升。” ■

 

人大履职: 助推污染防治见实效

 

    包括垃圾分类、大气污染防治在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宿州、淮北两市人大常委会多年重点关注的内容。两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立法、监督权,有力地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宿州市城镇保护条例》《宿州市市容保护条例》《宿州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宿州市石场修复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进行了立法规范,为全市环保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监督重点。今年424日,宿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18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等提出审议意见。613日至14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先后到砀山县、萧县和宿州市城区检查《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实施情况,同时委托埇桥区、灵璧县、泗县人大常委会自行检查。执法检查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还存在着城镇绿化分布不均、职能部门之间协作有待加强、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个别条款规定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新宿州。

    2018年以来,淮北市人大常委会为促进中央环保督察淮北反馈意见的整改,先后赴濉溪县、杜集区开展专题调研,分析全市环境质量形势,提出“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抓好源头减排、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保督察整改问题落实”等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力度,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等重点工作。

    为助推打赢“蓝天保卫战”,淮北市人大常委会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执法检查,重点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以及政府依法推进源头预防、严格实施“五控”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对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反馈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挂单销号,全面整改。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还先后8次深入杜集区督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主体责任单位及时列出问题清单,限期整改。

    为加快推进全市新能源公交车的更换,减少老旧柴油公交车对大气的污染,淮北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连续两年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在今年6月开展专题询问,要求市政府“牢固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步伐,确保购置500台新能源车辆和250套充电桩尽快落实到位”,从而有力促进了全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两市人大常委会的履职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环保工作。近三年来,淮北市政府对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处理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投入累计达到1129万元,为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宿州市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共取缔34家煤球生产、销售厂,清理散煤共计6000余吨;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到位,9家建筑石料类非煤矿山停产整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成效,成为人大与政府共同发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