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1-05 信息来源:监督处
安徽经济报记者 田云泽
编者按 “城市生态客厅”薛家洼的完美蝶变,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阐释着遗址的价值,水清岸绿的姑溪河畔让人流连忘返……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江淮环保世纪行”第二次集中采访组来到马鞍山市,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赏析着这座千年诗城用心用情处处书写的生态向绿、发展向新的大笔文章。
近年来,马鞍山市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的全面禁捕。按照打造安徽“杭嘉湖”、长三角“白菜心”的要求,加强长江保护修复,不断绘就绿色生态的美丽画卷。
向绿而行的美丽蝶变
夕阳下,长江薛家洼水清岸绿,不少市民沉浸其中,尽情享受着美丽的江景。
“以前,这里环境脏、乱、差,有鸡场也有码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们上岸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水也清了、鱼也多了、岸也绿了,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上岸渔民“三姑娘”陈兰香亲眼见证了薛家洼的完美蝶变。
几年前的薛家洼,非法码头、造船厂、“散乱污”企业遍布长江岸线,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长江生态环境安全。为此,马鞍山市决定以薛家洼区域为突破口,实施长江东岸生态修复、综合整治。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同时,设立园区“环保管家”,开展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实时监管、大气污染综合监控、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业服务。
水清了、鱼多了、岸绿了,就连数十年不见的江豚也重现身影。站在观江平台上凭栏远眺,只见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两岸植被郁郁葱葱,满眼青翠。如今的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与滨江生态湿地、滨江文化公园,一个个景点串珠成链,成为广大市民的城市生态客厅。
走进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只见椭圆形的湖面宛如一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层山之间,碧绿的湖水随波荡漾,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昔日的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
一台台推土机、运矿车、电铲和电机车等采矿设备矗立于山林之间,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火热年代的动人故事。据介绍,凹山铁矿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具有百年开采史,累计采出优质铁矿石2亿吨,是马钢功勋采场,为马钢和马鞍山市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2月,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建成并正式开园。2024年4月,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正式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南山矿还有向山镇,对凹山地质公园进行了谋划开始建设,总共投资大约4000万元,经过连续奋战,建成了面积达43000平方米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实现了采场闭坑之后生态修复的转型蝶变。”马钢矿业生态修复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李帅介绍说,通过3年来的系统治理,向山地区生态修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底色更亮、成色更足,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生态惠民的成果,初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大早,当涂县凌云山公园里,唐大爷5岁的小孙女正在公园的小广场上愉快地游玩。“这里环境太好了,我每天都要带小孙女来走一走。”家门口有这么好的休闲地点,唐大爷由衷地感到高兴。公园里随处可见园林建筑小品,走在亲水观景平台上,既可以仰望凌云塔的壮观,也可以欣赏小桥流水的雅致。曾是当涂县典型“城中村”的凌云山区域,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公园,成为了当地的生态地标。
据介绍,近年来,当涂县加快推进凌云山公园建设,推行生态复绿、补绿增绿。该公园地处长江支流姑溪河畔,分二期建设,现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据当涂县住建局党委委员马翅介绍,凌云山公园建设总投资1亿元,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公园建成后,成了居民休闲、散步、健身的场所,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
遗址保护的文旅画卷
在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中心内电子大屏循环播放宣传片,向一拨又一拨游客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凌家滩的“前世今生”。
凌家滩遗址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自1985年发现后,凌家滩先后进行了15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75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凌家滩遗址被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面向大众阐释、解读考古成果,考古遗址公园正是一个成功的探索。2022年,凌家滩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分为入口功能区、遗址博物馆区、遗址本体展示区等6大功能区,突出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休闲体验等5大主导产业,已建成凌家滩文化村、游客中心、研学基地、墓葬祭祀区、数字展厅等项目。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一处集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凌家滩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阶段目标,推进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利用,并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群众,积极探索出一条管理与治理结合、人文与自然契合、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大遗址保护新路子。
当前,一系列合作项目,带动凌家滩田野考古与多学科合作研究共同发力。未来还将推动凌家滩文化研究院实体化运作,继续出台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吸引更多学者参与联合研究、阐释解读凌家滩文化。
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凌家滩的最新征程。目前,凌家滩已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展开合作,《凌家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表》《凌家滩遗址申遗文本》已报送至国家文物局。马鞍山市已将凌家滩遗址申遗和保护利用列为该市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随着凌家滩游客中心、墓葬祭祀区保护展示项目、内外环壕保护展示项目、老粮站研学旅行基地改造项目、数字体验馆等陆续对外开放,古老的遗址焕发新光彩。“在遗址公园建设中,我们统筹遗址遗迹本体保护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凌家滩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据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唐军介绍,公园以“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为主题,打造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农耕生产、生态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约12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1亿元。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凌家滩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阶段目标,不断地推进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管理与治理结合、人文与自然契合、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大遗址保护新路子。
生态富民的振兴样板
中共黄山区委旧址、黄山游击队旧址纪念馆、宣誓广场及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茶吧、书吧休闲娱乐厅;3000平方米露营地、喊泉项目、六衖水库、戏水沙滩、亲子乐园;石屋和木屋民宿、农家乐……在距离马鞍山市含山县城26公里的地方,有一处网红打卡地———六衖石头部落。含山县仙踪镇六衖村村民依山而居,百余年来利用山上的片石垒房、砌渠、搭桥等,留下各色石屋、石墙、石路、石桥等。
生态振兴不仅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注重通过绿色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仙踪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擦亮生态环境“金名片”,在六衖村因地制宜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在有效保护山体、石头建筑、千年古树等自然和人文历史特色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打造石头部落,并在2022年“五一”期间正式投入运营。通过绿色发展模式,该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让老部落焕发出新的价值和活力。
让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六衖村还深度挖掘“石头部落”的生态文旅资源,依托古色古香的自然人文资源,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成功获评AAA级景区。今年6月被列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1—10月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0万元。
含山县自古就是鱼米之乡。2017年,“含山大米”品牌获得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让稻米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含山县启动“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和绿色标准,推广“稻米+紫云英”“稻+油”等绿色种植模式,应用机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代替化肥等技术,实现绿色生产。
在含山县,“含山大米”不仅是农产品品牌,更是农业转型与农民致富的亮点。
走进“含山大米”科创中心,大屏上的数字化平台清晰显示着水稻绿色生产基地分布点位、土壤湿度、温度等条件的变化情况。通过该管理平台,可对“含山大米”生产区域及生产基地地图上图入库、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农田数字化、溯源化管理。“不断增强大米产业的科技化建设,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农田,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产品。”凌家滩公司董事长汤尚兵介绍说,“通过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米产品的生长过程,确保所售大米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这种可追溯性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含山大米’的信任度,还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含山县大力发展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在含山县域内陶厂、环峰、铜闸和运漕4个乡镇,通过引导农户加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基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效益,截至2024年,“含山大米”绿色生产基地面积已超10万亩,年产量3万吨,全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