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征文选登

坚守人大工作初心使命 奋力书写为民履职新答卷

发表时间:2024-09-1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确立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也承载和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也是做好人大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奋进。长期以来,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大工作根基在人民、发挥作用力量在人民、依法履职归宿在人民,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依法行使好人大各项职权,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履职成效赢得党委支持、群众信赖,努力把人大机关打造成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四个机关”。

  一、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在人大干部头脑中植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引导人大干部树牢人民意识、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位置,做到时时处处把人民装在心里,积极为人民代言,更好为人民谋利。

  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在对标对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重大思想观点,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新内涵,使之不断丰富升华,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第一议题、“三会一课”长期主题、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培训必修课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近5年来,常委会党组成员讲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做“忠专实 勤正廉”人大干部》等主题党课45场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研讨80次,带动机关开展各类集中研讨和辅导讲座330余次,引导人大干部原原本本读原著、悟原理,从党的创新理论字里行间体会其鲜明的人民性,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人大工作实践中站稳群众立场、彰显为民底色。

  深刻把握人大制度的人民性,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上下功夫。自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至今已走过70年光辉历程。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这一制度,从顶层设计,到依靠力量,再到工作运行,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可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彰显人民属性、厚植人民情怀、践行人民立场的历史。因此,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人民性”这一灵魂。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宣讲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干部、人大代表等开展宣传宣讲,引导干部群众读懂悟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内涵,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制度自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用,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在思想上重视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夯实了人大工作群众根基。

  二、聚焦助力“五宜”城市建设,在人大依法履职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幸福城市,是淮北市委紧密结合市情,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人大助力“五宜”城市建设工作的各方面,努力使每一项立法、每一项监督、每一个决议决定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

  围绕绿色转型优环境,助力打造宜居淮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作为重点议题,打出地方立法、听取报告、执法检查等有温度、有力度的“组合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台淮北市绿化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城镇排水管理条例、电梯安全条例等,用法治力量护航美好生活。常态化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黑臭水体和废气超标排放整治、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等进行监督,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废防治法等执法检查,集中督办城区雨污分流等领域议案建议,促进生态系统全方位保护,用碧水蓝天净土增进群众生态福祉。

  围绕多措并举促就业,助力打造宜业淮北。坚持“产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产业的保障”原则,着眼助推产业转型、护航经济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听取审议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优化营商环境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开展监督,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开展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督促落实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专题调研在淮院校毕业生留淮就业创业情况,督促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指导建立供需双方就业统计系统,推进企业用工与求职意愿更匹配。

  围绕优质均衡提质效,助力打造宜学淮北。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每年安排一批相关议题,听取审议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全市教育发展情况报告,紧盯“双减”工作开展视察检查,督促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义务教育阶段384所学校落实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清零。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询问,现场提出教育资源配置、集团化办学等18个问题,逐项研究交办审议意见,持续跟踪督办,努力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围绕普惠共享增福祉,助力打造宜养淮北。聚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题调研基层卫生健康等工作,听取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汇报,就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等提出建议,推动市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医疗服务需求。开展医保基金使用监管条例执行、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情况调研,促进医保基金使用和监管科学化规范化。持续关注养老服务,专题调研嵌入式养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结合审议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报告,推动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促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

  围绕多元业态促融合,助力打造宜游淮北。立足职责定位,从立法入手,参加淮海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出台淮北市旅游促进条例,开展安徽省旅游条例执法检查,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督查推动重点旅游线路、项目建设,支持政府依托自然风光、地域特色等优势,因地制宜开发绿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旅游+文化”“旅游+农业”等业态,实现城市更有魅力、文旅更有活力、产业更有潜力。

  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北实践,在人大代表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把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重要职责使命,重视发挥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优势,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畅通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不断密切联系,让群众感到代表“真切在履职”。做好人大工作,必须坚持以民为根、广接地气。只有这样,履职才能更有底气。2018年以来,通过深入实施代表工作“2121”工程,按“六有”标准建成各级人大代表“家室站点”181个,创新“流动议事桌”“码上找代表”等联系群众方式,推动代表履职经常化便利化。以代表小组为活动单元,围绕食品安全、物业管理等热点,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300余次;发挥专业代表小组“智囊”作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40篇,为常委会立法和监督工作提供参考。拓展履职内容形式,组织108名省、市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邀请代表参加公开听证、案件庭审等活动,推荐代表担任营商环境体验官,让代表肩上担责任、履职有载体。注重提高议案建议办理质效,强化常委会班子成员领衔督办和三方集中面商,组织代表实地观摩办理情况并通过议案建议管理系统“背靠背”打分,巩固拓展办理成效。通过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市人大常委会把各项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在察民情、聚民意、解民忧中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路径。

  积极回应关切,让群众感到代表“真心办实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最能检验代表“真心办实事”的成色。市人大常委会在工作重心上聚焦“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抓住影响法律实施、制约工作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查清病灶、对症下药。高质量推进“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2023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围绕社会治理、公共事务、环境保护等方面,收集社情民意36613件,提出闭会建议30件,办结31496件,18条代表建议典型素材入选省人大《代表之声》,其中3份获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中国人大网多次宣介。组织五级人大代表开展“5+4”主题活动,参与代表1600余人次,联系国家机关、村(居)等90余次,接待群众2.5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1.5万余条。探索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票决重大民生实事项目103项,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督单”全过程闭环机制逐步建立,从一件代表建议,到民生问题解决到位,生动体现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真实、管用。




(作者:方宗泽,淮北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