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媒体聚焦>内容详情

安徽日报|如何做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来源:宣传处  编发:宣传处   发布日期:2021-11-25  
【字号:


如何做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5位省人大代表广泛征集社情民意,就如何强化基础引领、提升创新能力、做好服务保障、推动成果转化,助力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等问题,向有关部门发问——

 

    参与问政代表:黄群英 姚和平 徐明 张立野 完颜旭辉

    接受问政单位:省发改委 省科技厅 省经信厅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关键词 激活创新源头

黄群英代表:在支持加快基础研究发展方面我省出台了哪些举措,下一步如何强化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省科技厅:一是着力构建省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完成《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扩大人才项目资助体系,兼顾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推动构建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二是统筹优化研发布局,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完善基础研究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省校和省院联动、省直部门间协同,激发重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提升基础研究治理体系整体效能。优化省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中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鼓励科学家将个人兴趣与重大需求有机结合,注重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着力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优化省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和类型,加快我省基础研究发展。一是加强目标导向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生命的理念,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聚焦基础前沿和未来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应用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凝练和解决共性和基础科学问题。二是支持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导向作用,升级人才资助计划,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认真求证,做出更多原创发现。

 

关键词 破解融资难题

徐明代表:目前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不少障碍,其中融资困难严重阻碍中小微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我省推出了哪些具体举措?今后将如何优化提升?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2020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部署,大力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缓解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题,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取得积极进展。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银行机构通过新设或改造分(支)行作为从事中小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特色支行方式,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截至2020年末,全省累计设立科技专营、专业、特色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28家。引导金融机构简化科技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手续,开展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支持。拓宽科技创新直接融资渠道,截至2020年末,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总数达7320家,累计为中小型企业完成融资519.19亿元,累计融资覆盖率26.15%。健全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立健全覆盖企业生命全周期、服务产业发展全链条、对接企业上市(挂牌)全过程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为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动力。

省经信厅: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优化创新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强化人才引进等方面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有力提升了我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拓宽企业科技融资渠道,激发企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热情,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一是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色专营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业务,开展商标、专利、设备等抵质押物融资,持续扩大科技信贷规模,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推动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建设,持续加强企业上市挂牌辅导培训,鼓励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动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板扩容提质增效。三是推动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募投运营。推动抓好《关于加快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运营的意见》落实,推进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募投运营。加大资金募集、项目投放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关键词 探路协同创新

姚和平代表:协同创新既是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又是取长补短的智慧之举。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加强协同创新的重要手段,我省对此有哪些部署?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省科技厅:截至目前,国家和科技部尚未出台关于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指导意见与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指导意见,并做好相关前期探索工作,我厅现正在谋划开展安徽省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备案工作,相关考虑如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省内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组建的实施主体为在安徽省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优势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应具备行业地位突出、科研基础扎实、科研成果丰硕与资源整合能力强等基本条件。创新联合体拟采取备案制,按照“成熟一个、备案一个”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联合体纳入“安徽省创新联合体项目库”管理。初步考虑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发起,牵头单位征求行业相关单位意愿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创新联合体各方签署联合体协议书,并制定涵盖组织架构、产业方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等内容的创新联合体组建方案。

省发改委:我委积极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结合自身职能,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平台建设,鼓励省级创新平台广泛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或高校院所牵头,整合创新链资源,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应用、技术方案研发供给、企业投资孵化综合服务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等领域,先后认定13个省产业创新中心、27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通过“三重一创”专项资金累计支持各类平台逾2亿元。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先后获批9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0个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下一步,省发改委将继续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在战略性领域新布局一批省产业创新中心,在“卡脖子”技术等领域增加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数量,推动已有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硅基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关键词 推动成果转化

张立野代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合肥以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将如何促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省发改委:近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合肥科学中心”)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成果“沿途下蛋”。全超导托卡马克衍生出质子治疗、超导磁浮等应用技术,稳态强磁场催生若干国家I类创新靶向药物,同步辐射光源衍生技术“大口径高阈值光栅”已落地转化,国家实验室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技术催生科大国盾、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企业。发挥合肥科学中心专项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探索“股权投资+直接补助”模式支持合肥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正在落实“NK细胞靶向免疫药物开发”“高性能双极膜制备及应用”等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资金。搭建“政产学研用金”成果应用体系。将安徽创新馆作为合肥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构建“科技成果+市场需求+金融服务+产业基地”全链条成果转化协作机制,促进更多合肥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更多承接合肥科学中心科技成果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就进一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我们将围绕合肥科技中心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高合肥科学中心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产出高水平重大科技成果,推进“沿途下蛋”。二是搭建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助力科学中心成果就地转化、就地交易、就地应用。三是积极扶持初创型企业发展,支持若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推动“科大硅谷”“量子中心”等载体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高水平要素保障。

完颜旭辉代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转移人才支撑。我省将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省科技厅:2020年7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名单,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获批全省首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要求,积极发挥安徽创新馆基地功能作用,先后开展3期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133名等。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技术经理人职业资格认定,支持在安徽创新馆先期开展技术经纪人信用积分制与交易委托代理制、技术交易委托代理制与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建设。推动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合作,与上海、浙江、江苏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培训课程体系研发,加快培养安徽省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等科技转化服务专业人才,争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明确安徽创新馆为全省技术转移人才重点培训机构,加快建立服务于安徽科技大市场的成果转化服务专业队伍。创新技术经纪服务模式,与安徽联合技术产权交易所合作,探索技术经纪会员委托服务制创新,开放技术交易业务,推行技术经理人资格认证与信用积分制度,努力形成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认证、积分、进场交易闭环工作模式。


                                                    来源:《安徽日报》2021年11月16日

                                                    作者:范孝东

您是本站第15112353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