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审议意见>内容详情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

来源:监督协调处  编发:监督协调处   发布日期:2025-04-09  
【字号: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安徽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徽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成果斐然。但也要清醒看到,新时代文物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上擦亮品牌,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文物意识。充分认识文物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文化资源的突出价值,站在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依法保护,全面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深入推进普法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规定,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坚持科学保护,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民生改善,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保护发展成果。坚持整体联动,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加强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抓好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和文博志愿者队伍建设,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压实各方责任,健全跨层级、跨部门联动协同机制。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健全保护传承标准规范和保护督察制度,完善文物流通领域监管制度,加强对文物销售单位、文物拍卖企业管理,鼓励、引导、规范民间收藏和民间博物馆健康发展;加大文物追缴力度,严厉打击、严密防范盗窃盗掘、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仿古建筑的管理,避免山寨文物过度开发造成财政资源和国土空间浪费、破坏自然与文化风貌等负面影响。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文物安全属地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督促市县政府将文物保护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协同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健全更为完整、更加鲜活、更具特色亮点的文物地图。强化系统保护,坚持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传统建筑修缮,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全面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形成保护和利用相衔接、打基础和谋长远相贯通的机制。

三、注重守正创新,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深化考古研究,持续推动淮南武王墩、人字洞遗址、华龙洞遗址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实施,学习借鉴良渚、三星堆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为依托,持续加强凌家滩等文化研究和考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共研,提升安徽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认同感和影响力。夯实传播内核,提升各级博物馆布展陈列水平,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重点打造一批专题特色展览;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直播平台、短视频等,推动展陈服务数字化;增加优质讲解服务供给,加强优秀讲解员培养,推出智能语音导览、二维码介绍、云讲解等分众化、特色化讲解内容和服务;通过借用、交换、在线展览等方式,拓宽藏品交流展示共享途径,提高馆藏文物利用效率。深度研究挖潜,充实文物保护档案资料,推进民间古籍档案收集,加强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系统阐释文物资源蕴含的思想内涵、教育意义和多重价值。强化教育功能,开展革命文物故事宣传、重大革命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拍摄和舞台剧制作等精品文艺创作,健全学校思政教育合作机制,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增进交流互鉴,壮大文物“朋友圈”,构建文物新媒体传播矩阵,在考古、修缮、修复、展览、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化对外交往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真正让文物“会说话”“活起来”。

四、盘活文物资源,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着眼打造高辨识度文旅品牌,坚持重点突破、线路优化、区域整合、彰显特色,以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龙头,加快谋划一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示范项目,切实将文物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以大运河、长江等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为轴线,推动沿线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文化景观和设施串珠成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文旅业态,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村镇,高效挖掘存量空间,打造小微展馆、小微公共空间及精品院落,延续城市文脉和特色风貌,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全省博物馆联盟和安徽博物院引领作用,举办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融入创新元素,拓宽营销渠道,推出更多“出圈”又“出彩”的优秀文化旅游产品。

五、强化科技支撑,拓展数字赋能文物保护利用新场景。加强科学研究,前瞻性地开展重要文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文物“防、保、研、管、用”等5大应用场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科技考古、抢救修复、保护材料、灾害防治等领域突破一批先进适用的文物保护技术,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运用,通过三维扫描、3D打印、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文物修复、信息存储、研究展示、安全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强化基地和平台建设,推进文博机构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探索文物考古和保护利用产教融合新模式,建立文物数据要素流通、知识产权保护、交易机制,使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六、坚持法治引领,构建多要素支撑保障体系。深入研究论证,认真总结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修法进程,推动相关地方协同制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使法规制度体系更加衔接协调、系统完备,进一步提升文物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路径,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支持有情怀、有品牌、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向基层文保单位倾斜,同步推进做好文物保护利用的规划审批、项目立项、技术指导等要素保障。强化人才引育用留,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适当增强文博专业设置和招生比重,研究建立文物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文博事业单位改革,优化岗位设置、薪酬管理、职称评定等制度,努力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文博人才队伍。

您是本站第16885648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