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长江之畔,芜湖市民沿着滨江公园的步道慢跑锻炼;精致繁华的古城人头攒动,老海关悠扬的钟声回响在长江岸边;铁画博物馆内,工匠铁锤下迸溅出艺术的火花;大街小巷之中,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让居民“出门见绿”;市民服务中心里,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创业者办理企业注册服务……
这一幕幕生机勃勃的画面,正是芜湖市自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年来,法治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血脉的直观体现。从铁画锻制的非遗文化传承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探索,从长江岸线的生态保护到电梯安全的日常守护,15部“江城良法”绘就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法治底色。
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芜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法工作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与群众关切“共振”,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5部、修改1部,立法工作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并重、特色与实效兼备的良好态势,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突出地方特色 以高质量立法彰显城市独特品格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禀赋出发,开展精准立法、特色立法,力求通过立法展现芜湖的历史文脉、城市特点和发展需求,让每一部法规都深深烙上“芜湖印记”。
守护文化根脉,擦亮城市名片。在获得立法权之初,市人大常委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首部实体法的选题聚焦于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芜湖铁画。经过层层筛选、反复考量,《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成为市地方立法史上的开篇之作。在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摸着石头过河”,制定详细立法工作方案,加强立法全过程协调,注重将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的工匠精神与法治精神相融合,既解决了铁画技艺传承、创新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将芜湖锐意进取的城市品格嵌入法治实践之中。作为市第一部实体法,该条例的成功制定,不仅为铁画这一“国礼”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筑牢了法治根基,更为后续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系统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作为长江沿岸重要城市,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立法,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相继制定了一批生态环保领域法规。《芜湖市河道管理条例》坚持水岸同治、人水和谐,创新采用“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模式,为维护河道生态健康、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系统推进长江大保护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芜湖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针对地处长江下游的多雨特点,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原则,从规划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系统治理城市内涝,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彰显了江城立法特色。
聚焦城市特质,提升文化软实力。 历史上的芜湖是别具魅力“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为留住江城记忆,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立法项目的调研论证,探索具有芜湖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努力从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禀赋中寻找立法切入点,让地方立法真正成为彰显城市品格、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
围绕中心大局 以高质量立法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立法实践与改革实践相匹配、立法进程与发展进程相适应,为省域副中心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标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市人大常委会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市场主体需求,制定《芜湖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五个方面创新体系框架,实现项目落地全流程、企业服务全周期、产业培育全链条,为省域副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制度供给,助力首位产业。汽车是芜湖的首位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市人大常委会稳步推进《芜湖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条例》立法进程,围绕产业生态、设施建设、推广运用、安全保障等发展的重点领域、重要部位、关键环节谋篇布局,着力消除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系统思维构建创新生态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世界著名汽车城建设。
抢抓发展机遇,培育数字产业。算力不仅是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也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直观展现,最终目的是实现从“制”到“智”的质变。为抢占风口,着力推动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全力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市人大常委会正开展《芜湖市算力产业促进条例》调研论证,聚焦算力发展全生命周期,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有序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承接辐射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算力产业,助推完善算力发展制度体系,全力打造“智算之城”。
坚持务实管用 以高质量立法回应人民群众期盼
市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坚持立法为民、立法惠民,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应民生关切,解决急难愁盼。实践证明,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立法目标,使“所立之法”真正成为“所需之法”,法规的实施效果也就越好。《芜湖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是芜湖市转变立法理念的重要体现,条例缩小立法切口,着力解决禁放、限放问题,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芜湖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注重地方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聚焦安装、维保、救援等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细化,推动了电梯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守护美好生活,体现立法温度。《芜湖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我市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无法使用医保、多数老旧小区缺少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养老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得到全市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充分肯定。《芜湖市养犬管理条例》合理调整养犬人与未养犬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既保障了养犬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为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详细规定分类标准、部门职责、设施建设、管理责任人制度等内容,为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市人大常委会稳步推进《芜湖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着力解决物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聚焦关键环节 以高质量立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市人大常委会将立法资源向基层倾斜,以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以精准立法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破解监管难题,筑牢安全防线。市人大常委会以《芜湖市瓶装燃气管理条例》“小切口”立法,寄托关注群众安全的大情怀、书写维护人民利益的大文章。条例聚焦保障安全进行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管理职责不清、非法充装销售、运输配送不规范等关键问题,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促进文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市人大常委会制定《芜湖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制定了具有芜湖特色的规范措施,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城市文明建设中突出问题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省域副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支撑。
规范重点领域,注重精细管理。市人大常委会直面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以立法推动治理精细化、精准化。《芜湖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构建了源头管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创新提出资源化利用要求,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境、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芜湖市爱国卫生条例》围绕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从人居环境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社会健康管理等方面作出规范,将我市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上升为法规制度,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芜湖建设筑牢法治防线。
回顾十年立法路,市人大常委会将党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文明、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法规制定中,因需、应时、有序地开展地方立法工作,为芜湖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地方立法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要立法项目、重大立法决策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确保立法工作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向同行,才能保证立法的正确方向和实际效果。
立法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立法的民意基础。立法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的政治活动。必须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等作用,广泛听取和吸收各方面意见,让人民群众成为立法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使立法更好地汇聚民智、反映民意、保障民生。
立法必须注重质量优先,突出地方特色和解决实际问题。地方立法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效果好。要坚持“小快灵”立法方向,聚焦地方特有的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精准设计制度条款,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使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立法必须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立法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优化立法流程,加强立法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立法后评估工作,根据改革发展所需及时修改法规,保持法规体系的生机活力,为立法工作注入持续动力,提升立法整体效能。
展望未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紧紧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高质量推进立法工作,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六个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俞杨晨 吴守锋)
您是本站第16885652位访客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0500551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379号
总值班室电话:0551-63608230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号
"+pNum+"<---->"+sNum);
if(type =="big"){
if(intCount==3) {return false;}
//$(".art_dd p").css("font-size", (pNum+2)+pUnit);
//$("strContent").css("font-size", (pNum+2)+pUnit);
//$(".art_dd p span").css("font-size", (sNum+2)+sUnit);
//$(".art_dd div span").css("font-size", (sNum+2)+sUnit);
$('#strContent').children().each(function(index,a){
$(a).attr("id","children1"+index);//给正文下所有第一层子元素赋ID名
var cStyle=$(a).attr("style");//获取每个子元素的style属性
console.log("第一层cStyleOld1 "+index + ": " + cStyle);
var flag = true;
if(cStyle!=undefined && cStyle!="undefined"){
var cStyles = cStyle.split(";");//分割style属性,找出font-size
for(var m=0; m